• 文庭雅苑·著春秋
  • 金域龙湾
    • 【聚焦】上合青岛峰会:看习大大如何给儒家文化给咱曲阜代言!
    • 资讯类型:热点关注  /  发布时间:2018-06-11  /  浏览:6455 次  /  

     

     

        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9日晚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并致祝酒辞。习近平说,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
     
     

    习近平引用儒家经典理念!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天下为公”
    是大国胸怀
    在万众瞩目的国际舞台上
    这种胸怀
    给世界带来新时代的信心与力量
     

    协和万邦

    主张人民和睦相处
    国家友好往来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
    ——《尚书·尧典》
     
     
     
    “协和万邦”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
    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行为方式
    中国从来就是
    一个爱好和平、讲求睦邻友好的国家
     

    和衷共济

    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
    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寅协恭和衷哉。”
    ——《尚书·皋陶谟》
    “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国语·鲁语下》
     
     
     
     
    “和衷共济”
    “和合共生”
    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
    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四海一家”
    是典型的中国传统
    《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世界需要儒学  “和合”唤醒时代!
     

        山东,特别是咱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当上合峰会遇到“帆船之都”,处处回荡着中华文化与“上海精神”的共鸣,“上海精神”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同和支持。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山东时专程到曲阜,发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要求山东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寓意深邃。

        “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儒家思想有何现代价值与意义?“和合”理念与“上海精神”有何内在联系?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最早见于《孔子家语·礼运》,也见于《礼记·礼运》,实际出自孔老夫子之口,代表了孔子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追求,也是历代许许多多中国人的社会追求。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便有这句既古老又新鲜的话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明确阐释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公”与“私”相对,在很大程度上,“公”指的是人的公德意识、公共意识。所以,“天下为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存在,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人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在社会里、在民族里、在国家里的担当。由此,它的世界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与“大同”观念一样,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样态与内在特质,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大道是中华大道,儒家之道、孔孟之道,当然也是和谐之道。儒家思想所说的和谐,不仅仅是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和谐,更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世界风云变幻,挑战与机遇并存。“和合”理念是儒家思想的应有之义,更是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繁荣的需要。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儒家精神与“上海精神”息息相通。齐鲁大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思想能够为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文明、宗教、思想、文化异彩纷呈而又纷繁复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是“丝路精神”“上海精神”的体现。儒家思想积淀深厚,源于历史,更融入现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潜移默化而又影响深远。
     
     
     
        开放的儒学拥抱世界,世界和时代也呼唤“和合”理念”!:和合一家亲
     

    传统儒家文化:和合一家亲!
         
        在古代人朴素的观念里,“家”这个共同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活共同体。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吃喝拉撒睡都在一个共同的公共空间里。二是利益共同体。一家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通过劳动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分工合作来实现家庭财富的创造和增殖。三是文化或者叫精神共同体。每一个大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代代相传。只要你是这个家庭的人,从一出生,就带着这种烙印;在这个环境里长大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这个家庭的家风印记。共同维护这种家庭文化成为每个人的共同责任,除非离开,否则不允许任何人挑战这种文化的权威,破坏这种家庭文化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共同体这个概念,因为有血缘关系的牢固纽带,因此在家庭这个小范围里,表现得牢不可破,而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一个坚实支撑。可是,如果走出了家庭,如何在社会上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构建这种类似于家的共同体呢?儒家文化经过探索,找到了一种替代血缘关系的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那就是“义”。这种“义”不但存在于君臣之间,而且存在于朋友之间,甚至存在于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

        义,有学者考证出,从字形上来看,《说文解字》中的义,从羊从我,是羊和我两种事物的会意组成的文字。羊,在古人眼里,被认为是聪明、正直、无私、善良、美好的,所以在祭祀的时候喜欢用羊作为信物。羊,即善、美的象征。“我”就是用我的力量来捍卫这种善和美。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仁”,而对“义”有所忽略。其实,孔子对于“义”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视的。据统计书中一共有十八处地方提到了“义”,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规范,就是君臣之义。这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君对臣以仁,臣对君以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维系这个大共同体运转的基本法则。二是价值排序。在古代,作为一个“士”,必须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是起码的行为规范。但是,在这个排序之前,必须加一个限制条件,就是“义”。孔子对此说得很清楚,如果离开了“义”,即使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不过是个小人而已!三是正义性、正当性。在这里的“义”,就是“宜”,即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当你的行为对于大多人的利益是有利的,就是正当合理的。
     
     
        孔子论述“义”更多地是和利一起使用,阐明了一种基本的义利观。但是,他没有解决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义”这种东西从哪里来?

        后来,孟子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重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一,义是人内在的一种本性。和孔子所说的仁是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一样,义同样如此。仁义礼智,是人心的四端,就好像我们人的身体有四肢一样。二,义,是人在外在的社会实践中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路”。仁,是我们的内心所天然建造、存在的一座华美的庭院,义,就是出入这庭院的那一条正大光明的道路。人人都应该将这种内在的精神保存,并且转化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三,义是一种比仁爱更加强烈的情感,是带着理性的光芒和感性的力量的。仁爱是怜悯和同情,义却是羞愧和憎恨。对于不仁的事情,义是一种强有力的批判和战斗武器。我们都知道孟子主张“性善论”,他不像孔子那么含蓄,不谈人性,也不像有的人那么含糊其辞,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或者人性或善或恶,孟子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性本善。这里面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人性本善。这种善良和美好是人所以为人的一个根本性规定。二是人有大体和小体之分。大体就是人的社会性,小体就是人的动物性。一个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社会性,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三是人性虽善,但是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保养和维护好这种善。具体如何做呢?答案就是“义”,信义、崇义、养义、行义、弘义等。
     

        那么,不管是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家庭共同体,还是以义为纽带维系的社会共同体,一经诞生,就会随之而来产生一个需求:长期地、健康地运转和存在下去。驱动其运转或者维持其存在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对此,儒家文化同样进行了长久的探索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和合!

        和与合,这两个字本来是分开的。《说文解字》中的和,是指“相应”,彼此心声相应,彼此顺而相从,其实就是一种调和,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形成一种调和,从而出现“谐”的局面,这就叫做和谐。“合”的字形意思很好理解,是人的上嘴唇和下嘴唇,人的上牙齿和下牙齿合拢在一起,引申的含义就是将分开的东西重新合为一个整体,而且上下嘴唇、牙齿协调一致,保持着一种相同的运动速度和力量,单独不能发挥作用,只有联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功能。

        所以,和合,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和合的对象一定有着内在的本质相似性。否则就不会出现心声相应,而如果没有精神的沟通或者心灵的默契,没有一种共同的文化或者追求作为基础,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和谐。二是和合的两个主体,或许存在小的差异,但是在大的方面,一定要追求共性。只有在强调共性的基础上步调一致,才会发挥作用。三是和合不是一个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小至家庭伦理关系,大至社会伦理关系和国家治理的方针政策,必须随时根据内外情形,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会时刻保持在一种“和谐”状态。

        和合,是儒家最早提出并且试图运用在社会管理上的一种强大力量。这种力量经过早期儒家的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了“礼”而被广泛接受。很多人都不能真正认识到春秋首席霸主齐国是如何崛起的?除了实行商业贸易立国,国家控制资源的“官山海”政策,以盐铁来强大国家经济,还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就是“和合”。管仲是公开提倡“和合”,并且要求齐国上至君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学习的一种道德力量。
     
     
     
        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礼,自然“和合”这一思想深谙其妙。“礼之用,和为贵。”什么叫做和为贵?孔子在青年时代的时候,以善于射箭著名。普通人射箭,是一箭将靶子射穿,可是孔子却能够将箭射在靶子上,而不穿透靶子,箭也不会掉下来,这叫做“射不主皮”,这就是和。将强大的武力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恰当的范畴内,这才是最难的。孔子一生中最喜欢将自己的道称之为麒麟之道,麒麟的道是什么?麒麟拥有尖锐无比的爪子,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与龙一较高下,可是麒麟的爪子脚趾间有一层薄薄的膜,将其包裹起来,这就叫做有强大的武力而不用,武力只是一种用来维护和平的力量。孔子一生都在奔走,致力于建立一种理想的和合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至少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这个社会系统中,每个个体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与你的能力,你的志趣和水平高度契合,完全足以让你安身立命,同时又不会影响到任何其他个体。二是每个个体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本性,但是必须适当地做出一些改变,借鉴或者吸收其他人的长处和优势,以求将与其他人的冲突与摩擦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形成一种向上的正能量、正驱动力量。三必须有一种高于个人之上的整体性力量,但这种力量只可以用来作为维护和平的力量,是防御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四是这个社会系统必须有精神上的超越指向,能够帮助每个个体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事实证明,和合思想的确是一种正面的、强大的、积极的力量,不管是对于家庭共同体还是社会共同体,维系运转,推动发展不可或缺。
     
     
    行动力,是对平庸生活最好回击:不行动,梦想就只是好高骛远;不执行,目标就只是海市蜃楼!别总是懒在床上羡慕别人的成就,想做一件事,就马上开始。只要开始,就会有收获!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曲阜房产网 www.qf521.com  邮编:273500
    微信:zcfcwcn ,曲阜房产网 网站法律顾问:王莹律师
    网站客服QQ:1345518008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7-6229376 举报邮箱:ytzwgk@ji.shandong.cn
    回顶部